2019-10-22 16:14:26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资料包涵盖但不限于以上内容
保存小程序码至
手机进行扫码
创新没有标准答案。非遗文化的呈现,可以有更当代、更多元的表达面向
在我心里,非遗的模样,总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源于童年记忆中的点滴:奶奶身上的蓝印花布,端午节揣在兜里的艾叶香包,还有火宫殿那碗热油淋下香酥焦脆的臭豆腐;陌生,是长大后往往通过展览、影视剧、短视频等媒介,才会发现它们被遗忘的美。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在成都举办的一场非遗节上,非遗有了另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漆与湘西竹编工艺混搭出的竹编包,兼具漆制的耐久和竹艺的美观,在年轻人中颇为抢手;川剧小镇里的巴蜀乡音,经过说唱风的改编在街巷里响起,新鲜中透着亲切……创新,让古老非遗呈现“逆生长”的模样。
今天,大家都在探索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更多可能性,仅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就举办了3000多项大中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一个努力的方向是,非遗文化的呈现,不一定只围绕历史,也可以“触网”、跨界,可以有更当代、更丰富多元的表达面向。
创新的土壤,来自非遗自身的生存基因。从诞生之初,它们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传承之中,通过“走市场”的方式流传至今。非物质与物质文化不同,前者“活”在人们的衣食住行里,如春风化雨。它们适应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求,催促着创新的发生。可以说,活态是非遗最佳的生存方式。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勇于尝试,有所突破,都值得肯定。有些先锋性较强、实验性质的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通过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都实现跨界融合。比如一幅古画,经过数字编码可以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动态短片;传统纸雕制作成3D模型“百鸟朝凤”,再经由VR技术“飞”入移动端,指尖轻触,就形成鸟类互动科普游戏……一种非遗,衍生出无数种存在形式。
从鲜有问津,到走进生活;从濒临失传,到成为新型业态……近年来,非遗正从抢救、普及和展示,逐步向关注艺术审美、文化传承等更深层次发展。与之相应,“非遗热”正在蔓延、升级,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在地文化魅力的媒介,也成为各地积极念好的“文化生意经”。
不过,创新亦要守正,不可华而不实,失去真味。这就需要传统与现代邂逅,传承与创新并重。希望乘着创意的翅膀,非遗可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人心,且活在当下。
↓↓↓↓2022年省公务员考试笔试产品推荐↓↓↓↓ | |||
2022省考 成绩查询 |
2022省考 面试礼包 |
2022省考 面试峰会 |
2022面试 分数线 |
相关内容推荐: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博客服
下一篇:经验分享:写文章论证时观点要明了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