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3 11:02:58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资料包涵盖但不限于以上内容
保存小程序码至
手机进行扫码
三支一扶行测中,言语理解题目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为了帮助大家有效备考,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各科的答题方法。
行测主旨观点类题型虽然字数很多(平均约260字),但是实际上难度并不是很大,只是如果我们在这种类型的题目解题过程中不会使用相应的应用技巧,则会耗费相对来说比较长的时间,而且会让你失去阅读的耐心。而在此类型的题目里我们相应的应用技巧就是能够快速的找到文段的重点句,对文段的重点句进行归纳概括。如何能快速的找准文段的重点则对我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对能提示重点所在的关键词及关键句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快速的做出反应,今天就关键句里的问句来进行详细的讲解。
说起问句,大家都很熟悉,有疑问、设问和反问,而在主旨观点类题型中一旦出现问句就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它一般影射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出现疑问句(一般在尾句)作者的态度为怀疑态度,比如说“这样做真的好吗?”也就是说作者对这种做法持怀疑态度;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的句子,而其答句已经揭示了作者的态度,所以要重点关注答句,比如说“怎么做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那就是要言必行行必果”那意思是要想取得别人就得诚实守信;反问句本身就表示了否定,所以反问句表现为“以肯定代否定”和“以否定代肯定”这两种情况,反问句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很明显,比如说“难道天天打游戏可以考上好的大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要想考上好的大学就不能天天打游戏……我们通过几道真题来认识一下在考试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考查的:
【例题】说起社会公正,最多人的答案是要机会平等。说起机会平等,人们脑海浮现的,往往是竞技场上的起跑线。只要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就是公平的,因此最后跑出来的结果无论是什么,那也是公正的。问题是: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我们才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更进一步,当我们用起跑线这一比喻来思考正义问题时,背后有着怎样的道德想象?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只有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才能实现机会平等
B.机会平等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同一起跑线上
C.机会平等是努力确保起点公平,容许竞争者自由发挥
D.所谓起点公平是要抹平竞争者的所有差别
【解析】B.观察文段发现文中最后一句话提出问题,是典型的疑问句,也就是对同一起跑线持怀疑态度,前面说太多数人认为机会平等也就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后则对其看法提出疑问,可知作者认为机会平等不能只单纯的依靠同一起跑线,观察选项,B当选。
【例题】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人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固然必须正视,但普通民众是否就无所作为呢在灾害预测还无法做到完全精确的今天,每一个人该如何保护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生命,该如何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做出最及时而智慧的选择,该如何自救、救人、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命
C.灾难降临时及时而智慧的选择非常重要
D.教育可以在自然灾害中保护更多宝贵的生命
【解析】D.观察文段发现文段提出了三个问题,而后给出了答案,是典型的设问句,文中的问题是我们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如何做能保护生命,能快速做出选择,能自救、救人、减少悲剧,答案是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完成,故归纳而言意为通过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在自然灾害中保护我们的生命,减少悲剧的发生,观察选项,D符合,故正确答案为D。
【例题】常常抱怨旁人不理解自己的人糊涂了。人人都渴望理解,这正说明理解并不容易,被理解就更难,用无休止的抱怨、解释、辩论、大喊大叫去求得理解,更是只会把人吓跑了的。不理解本身应该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不理解”,这是理解的初步,也是寻求理解的前提。他连别人为什么不理解都理解不了,又怎么能理解别人?一个不理解别人的人,又怎么要求旁人的理解呢?
对这段话复述最准确的是:
A.不理解自己的人是糊涂的,爱抱怨和发牢骚的
B.理解自己容易,被他人理解却是很困难的
C.要获得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D.事物总是有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发展过程
【解析】C.观察文段发现最后两句为典型的反问句,意思是不理解为什么都理解不了就无法理解别人,不理解别人就无法得到旁人的理解。文段前说人人渴望理解,而理解不理解是初步是前提,再通过两个反问句表达出要想获得理解必须先理解不理解,同义转述可知C正确。
↓↓↓↓2022年省公务员考试笔试产品推荐↓↓↓↓ | |||
2022省考 成绩查询 |
2022省考 面试礼包 |
2022省考 面试峰会 |
2022面试 分数线 |
相关内容推荐: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博客服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