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1 10:02:42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未知
*资料包涵盖但不限于以上内容
保存小程序码至
手机进行扫码
【趣味故事】
算命仙在家门口挂了一个招牌写着:“神机妙算,一回一千元!如果算得不准,保证退钱”。算命仙告诉前来算命的卖碗、卖麦芽糖、卖糕饼和卖肉的四个人同样的一句话是,“如果碰到从东方来的人,你就会赚到钱。”碰到了东方人且赚了很多钱的人特意来感谢算命仙;卖麦芽糖的人碰到了东方人却没有赚钱于是返回要求退钱,算命仙如数退回了;卖糕饼的人碰到了南方人没有赚到钱也来要求退钱被拒绝了;卖肉的人碰到了北方人也赚到了钱,返回质问算命仙算的不准,算命仙狡辩说自己说的是如果碰到从东方来的人,你就会赚到钱,何时说过你碰到从北方来的人就不会赚钱。
【知识链接】
故事中算命仙的赚钱真是简单,四个人来算命都给一样的答案,竟然有三个是准确的,足足赚了三千。图图老湿告诉你,学过逻辑的人分分钟就能揭穿算命仙的骗局。其实,他只是巧妙地利用了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如果……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典型的逻辑关联词,用A表示“碰到从东方来的人”,用B表示“赚钱”,算命仙的话可表示为A→B,则可能的四种情形如下:
(1)碰到来自东方的人,而赚到钱;
(2)碰到来自东方的人,但没有赚到钱;
(3)没有碰到来自东方的人,而赚到钱;
(4)没有碰到来自东方的人,也没有赚到钱。
上述四种情形发生时,命题A→B的真假值如下表所示:
A | B | A→B | |
(1) | 真:碰到从东方来的人 | 真:赚钱 | 真 |
(2) | 真:碰到从东方来的人 | 假:没有赚钱 | 假 |
(3) | 假:没有碰到来自东方的人 | 真:赚钱 | 真 |
(4) | 假:没有碰到来自东方的人 | 假:没有赚钱 | 真 |
这个故事中算命仙唯一算不准的情形是当A→B为假时。而“当且仅当A真B假时,A→B为假”,即上述四种情形只有情形(2)发生时A→B为假,算命仙才算不准,所以采用“如果A就B”的方法帮别人算命,有四分之三概率是准确的,算命仙算不准的可能性只有四分之一。因此,即使承诺算不准就退钱,算命先生仍然可能赚到钱。
而从本故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的逻辑知识是“A→B”它的矛盾命题为“A且¬B”(其中,“¬”表示某命题为假),即¬(A→B)= A且¬B。
【真题再现】
【例1】小张承诺“如果天不下雨,我就一定去听音乐会”。
以下哪项为真,说明小张没有兑现承诺?
Ⅰ.天没下雨,小张没去听音乐会。
Ⅱ.天下雨,小张去听了音乐会。
Ⅲ.天下雨,小张没去听音乐会。
A.仅Ⅰ B.仅Ⅱ
C.仅Ⅲ D.仅Ⅰ和Ⅱ
【解析】题干中小张的承诺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天不下雨→去听音乐会。题干问哪项为真说明小张没兑现承诺,意即在哪种情况下,小张说的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假的。
由“当且仅当A真B假时,A→B为假”,那么只有Ⅰ“天没下雨”且“没有听音乐会”的情况下才能说明小张没有兑现承诺。所以,正确答案是A。
【例2】某大学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和某乡镇联合选拔两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该乡镇担任村官,多方考核之后,甲、乙、丙、丁四人在一起讨论人选的可能性:
甲说:“我不会入选。”
乙说:“如果我入选,则丙会入选。”
丙说:“如果乙入选,则丁会入选。”
丁说:“乙会入选但丙不会入选。”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猜对,则下列哪项判断必然为真()
A.甲、乙会入选 B.甲、丁会入选
C.乙、丙会入选 D.乙、丁会入选
【解析】题干中存在若干命题,且对命题的真假进行了断定,是一个典型的真假推理的题目。解真假推理的题目两步走:一是找关系,二是看其余。
翻译题干中的四个命题:(1)¬甲;(2)乙→丙;(3)乙→丁;(4)乙且¬丙。找到命题(2)乙→丙与命题(4)乙且¬丙两者互为矛盾命题,且必有一真一假。由四人中只有一人猜对可知其余命题为假,由命题(1)为假可得甲入选,由命题(3)为假,可知乙且¬丁,即乙入选,丁未入选。从而可确定甲、乙入选,答案为A。
【例3】有专家建议,为盘活土地资源,有效保护耕地,让农民像城市人一样住进楼房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将农民现有的住房“叠起来”,从而节省大量土地资源。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的观点?( )
A.由于农民的生活习惯,他们大多表示不愿意住楼房
B.建楼房消耗的资源与建现有的农民住房水泵的资源差不多
C.有农民表示,即使搬进楼房居住,他们也不会将现有的房子拆掉
D.农民住进楼房后远离田地,影响农业生产
【解析】此题属于削弱质疑型题目。论点:如果居民搬进楼房,就能节约土地资源。C项表示,即使居民搬进楼房,也不会将现有房子拆掉意即不会节约土地资源,恰是论点的矛盾命题,直接质疑专家观点,C项当选。
【命题人思维】
故事中的算命仙以及例1、例2、例3都是利用了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关系来解题,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就是“¬(A→B)= A且¬B”,该知识点可以直接应用到题目中解决如例1这样的题目,也可以与如例2的真假推理的题目结合起来考查,与例3的论证推理的题目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不论命题人采取什么样的命题方式,都离不开“¬(A→B)= A且¬B”这个核心等式。考生理解把握了该等式,便可以轻松解决此类题目。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推荐↓↓↓↓ | |||
国考 备考策略 |
国考 问答百科 |
各部委 职位分析 |
万人 模考大赛 |
相关内容推荐: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博客服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分类目录 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费用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确认 国家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时间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流程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科目 国家公务员考试答题须知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场规则 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解析 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 国家公务员考试分数线 国家公务员面试公告 国家公务员面试名单 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格复审 国家公务员考试调剂名单 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 国家公务员面试礼仪 国家公务员结构化面试 国家公务员无领导小组讨论 国家公务员考试体检考察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