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招考 > 时政热点 > 时政热点:“大妈讹诈”事件过后的冷思考

时政热点:“大妈讹诈”事件过后的冷思考

2014-07-22 10:51:37 公务员考试网 华图教育微信公众号 华图在线app下载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 资料分析题型
  • 资料分析公式
  • 数资易错点
  • 数量关系公式
  • 常识百年党史
  • 全年时政热点

*资料包涵盖但不限于以上内容

扫码领福利

保存小程序码至
手机进行扫码

  朱迅垚

  12月4日,在网上炮制“大妈佯装跌倒讹诈外国小伙”传闻的摄影师李先生通过媒体向当事人李女士和公众致歉。道歉信近四百字,内容总体比较真诚,受了冤枉的李女士是否接受尚未可知,但这件新闻似乎就此尘埃落定。然而,在新闻速朽、旧闻常新的当下,我觉得关于此事仍有两点想法。

  其一,老人跌倒是否要搀扶的问题是国人当下道德焦虑的集中体现。很难想象在哪个国家,老人(或者所有老弱妇孺)跌倒,路人搀扶或者不搀扶会成为新闻的常态。仅以最近一个月来举例。11月25日,杭州一老人闹市跌倒,周围无人敢救,但路人围成圈叫救护车;同样是11月25日,同样是杭州,一位卖红薯老人跌倒,路人相救并买光红薯;11月26日,江西九江市区一名老人摔倒,路人出手相助;12月2号郑州一名老人倒地无人扶;12月3日,福州一老人倒地,公交司机先找人作证再扶人……

  老人跌倒,无论救还是不救都成为报道的对象。我以为这是新闻史上可能很罕见的现象。一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新闻,成为舆论的中心,一定是它戳中了某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老人跌倒是否要救这个命题,给每个人都模拟了一种道德困境。它假设每个人都是路人,一旦有老人跌倒就会面临三种处境:一种是救扶老人,自己良心上也受到安慰;一种是救扶了,却反被讹诈,甚至掉入碰瓷的陷阱;最后一种是当没看见,但自己良心上过不去。现实中,这三者都可能发生。如果一个人在这三个选择中纠结,不知如何选择,就陷入了困境。再抽象看,其实这三种可能几乎是所有道德命题的基本模式。所谓道德,就是社会形成一种惯例或风气,让你自然而然就做出一种选择。在一个道德较好的社会,救扶老人是一个自然的选项,饭店不使用地沟油,法官不徇私枉法也是自然选项。相比较其他社会道德问题,老人跌倒是否要搀扶设置的道德处境更为微妙,因为救扶的成本较低,而可能付出的代价较高。只有当最普遍的道德都出现危机时,社会的道德焦虑才显得格外明显。

  其二,新闻媒体在类似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总体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一方面,类似事件都是在新闻媒体上呈现,另一方面,似乎新闻媒体本身也参与到事件中来。这当然不是说记者参与新闻事件,而是新闻本身在助推某种社会情绪。在很多类似事件的采访中,都有围观者声称之所以没有搀扶老人,是因为从媒体上看到有人做好事反被讹诈就不敢救扶了。那么,媒体报道这类案件错了吗?难道媒体是社会不良风气的渲染者?这里面涉及到媒体伦理的问题。我以为,社会道德的问题不应该全部卸责给媒体,但媒体在报道时应当注意分寸。对于类似于南京彭宇这样的案件当然要报道,但应该有几分事实报道几分。同样,对于所谓好人好事,也不必刻意夸张,因为人们有辨别常识的能力,如果人们发现所谓的好人好事有虚假成分,反而增加了对社会的怀疑。

  在自媒体时代,由于人人都可能是记者,是传播者,换句话说,人人都可能是一个媒体,那么人人都应有反思自己言论的自律。就如这次炮制“大妈讹诈外国小伙”新闻的那位摄影师,他的动机未必有多不良,甚至可能最初认为自己是在惩恶扬善,但他未经调查事实伪造出的图文却迅速传播,导致对当事人的伤害。这种伤害在自媒体时代非常容易发生,人人可能是伤害者,又人人都可能是被伤害者。幸好这个大妈被撞有视频为证,否则可能最终都说不清。由此,不免感叹一句,自媒体越来越发达,传播速率越来越快,对人类到底是祸是福犹未可知。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2022年省公务员考试笔试产品推荐↓↓↓↓
2022省考
成绩查询
2022省考
面试礼包
2022省考
面试峰会
2022面试
分数线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admin)
活动推荐
热门课程
联系方式

贴心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识别二维码添加客服
关注我们:后台留言
精品内容抢先看,专业客服答疑

贴心微博客服

微信客服:识别二维码添加客服
验证信息:省考
有问题找图图,答疑解惑小帮手

图书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华图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万+
阅读量
150w+
粉丝
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