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君
我们主编并发布的2012年《公共服务蓝皮书》关注了九个热点民生问题,打车难是其中之一。蓝皮书发布之后,打车难问题成为央视、新华网、文汇报等媒体关注的热点。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祥龙出租车公司,强调要解决好打车难问题。要解决“打车难”,只有依靠政策、技术、市场和社会四管齐下。
要解决“打车难”,第一要务是弄清楚打车难的原因。打车之所以难,不考虑管理等因素,主要因为以下三点:
一是出租车绝对数量供给不足,即出租车数量不满足国家标准。出租车数量的国家标准为“大城市每万人不宜少于20辆”。但实际上,在直辖市中,当前北京现有出租车6.6万辆,人均保有量约为33辆/万人,上海约为22辆/万人,天津约为27辆/万人,均超过国家标准。只有重庆约为10辆/万人,不够国家标准。
二是出租车相对数量供给不足。这是个摩擦性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通俗地说就是想打车的人不知道哪里有车,同时出租车不知道哪里有人打车。简言之就是人找不到车,车也找不到人。表现为空驶率高和打车难并存的怪现象。打车难的现象在北京非常突出,但北京的出租车空驶率又在40%左右。这充分说明,出租车相对数量供给不足是打车难的重要原因。
三是出租车利益供给不足,部分司机选择性停运。通俗说就是出租车司机挣不到钱,不愿出车或选择性出车,导致道路上行驶的出租车数量少。出租车司机挣不到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份钱高,交出去的多,成本高;2.道路拥堵,时间成本高,出车效益低;3.因为出租车大多只上交强险,只保第三方,因此暴雨、暴雪等恶劣天气,出车风险大,相对收益低。出租车司机收益相对不高,是导致出租车选择性停运,引发打车难的根本原因。
找到了病根,病愈才有希望。针对以上分析,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政策、技术、市场和社会动员等多种方式,缓解打车难。
首先,依靠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解决好出租车利益供给不足的问题,切实增加出租车司机收入,提高出车积极性。第一,通过浮动价格的机制解决拥堵期收入低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思路实行浮动价格。一是时间维度,可在高峰时段收取打车拥堵费,弥补出租车因拥堵造成的高昂的时间成本,即机会成本。美国纽约的出租车管理经验可资借鉴。二是空间维度,可将出租车根据城市道路状况对出租车进行分类,将城市划分为拥堵区域和非拥堵区域,拥堵区域运行的出租车价格是非拥堵区域的二到三倍,以此来提高出租车的拥堵收入。香港的出租车管理经验可资借鉴。第二,通过落实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适当降低份钱,促使出租车的份钱保持在合理范围。工资集体协商,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以集体协商的方式,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的书面协议。要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行适度修改,确保出租车司机的议价权利和谈判权利。第三,探索设立出租车专用保险,适当高于交强险,但低于一般商业车险,保险费用由出租车公司和司机按比例分摊,从而解决恶劣天气出车风险大,出租车不愿出车,导致打车难的问题。
其次,要依靠技术解决打车信息不对称,出租车相对数量不足的问题。当前,网络技术和定位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微信、微博的定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和定位技术,设计简单好用的招车软件完全可行。有了类似的这种软件,打车就相对容易多了。针对出租车绝对数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根据国家标准进行配套建设,量力而行,少则补之。
最后,解决打车难,还不能仅仅考虑出租车供给的问题,还要考虑需求的问题。要通过优化公交优先战略,分流部分出租车客源到公交系统。还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允许市民自愿无偿拼车出行,减少对出租车的需求。
总之,除了对出租车进行依法依规的严格监管之外,解决打车难要靠对难点、难度、难为的深入分析,要靠创新思路和因地制宜,要靠政策、市场、技术和社会的协同配合。唯有如此,解决“打车难”才能破题。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