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9 19:17:09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资料包涵盖但不限于以上内容
保存小程序码至
手机进行扫码
从论文之争到耳蜗之谜,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近日陷入舆论漩涡之中。继学生王宇澄公开举报其学术造假之后,昔日推荐其增选为院士的四名推荐人又要求将其除名,中国科学院也表示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
虽然对王正敏的举报也有不实之处,比如其医学博士学位证书造假,但是王正敏的学术成果却经不起“认真”调查。不管是举报内容——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还是复旦大学的调查结果——未发现存在学术不端,但确有“一稿多投”、任意编制实验结果、一图多用等学术不规范之处,抑或是四名院士推荐人在联名信中列举的造假内容——将个人专著拆分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期刊上、将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冒充正式论文,不容否认的是王正敏确是一个有“问题”的院士。至于问题是什么,又有多严重,不仅取决于复旦大学的调查,也取决于中科院接下来的调查。我们暂且还不好做最终评判,但正如潮白先生的评论所言“王正敏院士的光环恐要拂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王正敏是不是“问题院士”,属于涉及院士评判的大是大非问题,相关学术机构和管理机构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但抛开这一问题,王正敏是否也值得同情呢?有人列举理由如下:一是王正敏得罪了自己的学生,举报不是基于学术尊严,而是个人恩怨、利益之争;二是王正敏的“问题”在学术圈非常普遍,许多有甚于此的被举报人结果都安然过关;三是院士评选绝不是个人之事,不少学校都是举全校之力助选,这样的态度客观上容忍助长了“问题”的产生。猛一看,这样的理由确实容易赢得同情,事实上却站不住脚。因为每一个有“问题”的人基本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举报多是缘于利益分歧,但这不妨碍举报的正义性;问题多为圈内多发现象,但不代表就要遵从潜规则;个案背后多有深层次原因,但不意味就要熟视无睹。无论是“问题院士”还是“问题官员”,即便是“问题个人”概莫如此。
王正敏的“问题”既有个体之因,同时也有普遍之因,那就是学术圈里大行其道的潜规则和饱受诟病的院士评选制度。换句话说,王正敏的问题绝非一个人的问题,社会上也绝非只有一个“王正敏”,他只是那个不幸被院墙外扔进来的石头砸中的人。倘若没有媒体的高调介入——先是南方周末后是央视新闻,王正敏或许还能够安然过关。要知道举报始于2012年初,复旦大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形成“没有学术不端、只有学术不规范”的调查报告,中科院也是在事件愈演愈烈之后才表示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这其中是否有些“保护”因素或者司空见惯的因素在内?虽未可知,但联想到还有那么多被举报但屹立不倒的教授、院士,以及张曙光差点通过贿选成为院士的先例,就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学术评价制度、院士评选制度同样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比王正敏一个人的“问题”更严重。
在社会舆论监督之下,料想处理王正敏的“问题”不是什么难事,但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防止产生下一个“王正敏”。当然需要加强个体自律,但更离不开“指挥棒”的作用。倘若学术评价机制不改变、院士评选制度不改革,“王正敏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所以说,王正敏事件也是一个契机,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必须提上日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加快步伐。否则,王正敏事件就没有多大意义,改革也将再次丧失一个契机。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推荐↓↓↓↓ | |||
国考 备考策略 |
国考 问答百科 |
各部委 职位分析 |
万人 模考大赛 |
相关内容推荐: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博客服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分类目录 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费用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确认 国家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时间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流程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科目 国家公务员考试答题须知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场规则 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解析 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 国家公务员考试分数线 国家公务员面试公告 国家公务员面试名单 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格复审 国家公务员考试调剂名单 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 国家公务员面试礼仪 国家公务员结构化面试 国家公务员无领导小组讨论 国家公务员考试体检考察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