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道路,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部署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等六方面主要任务,为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定下了政策基调。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会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解读
据中国社科院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仅有40%左右,2亿多农民工虽然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但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尚未真正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实际处于“半城镇化”状态。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必须解决,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面对如此庞大的转移人口基数,再加上历史欠账和财力所限,要一揽子全盘解决基本没有现实可操作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因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分级承接农民进城,力避“大城市综合征”
会议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
解读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级承接转移人口的要求,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再次重申。在城镇化进程中,应重点引导农民进入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历来是各界争论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一些城市人口规模快速膨胀,患上“大城市综合征”,给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产业空心、公共服务配套滞后又成为许多小城镇“成长的烦恼”。
类似这样的城市发展困惑,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命题——如何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既避免“大城市病”,又克服小城镇“空心化”。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被明确为吸纳转移人口的主体。
下一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优化城市结构和空间格局,把培育和发展产业放在首位,以业立城、以业兴城、以产业带动就业,引导和吸纳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流动,形成人口在各类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的格局。
建设用地不能无节制扩大,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会议提出,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
解读
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可以说,我国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然而,一边是土地资源极度紧缺,一边却是挥霍浪费,大马路、宽广场、豪华办公楼、闲置工业园……这种单纯依赖土地扩张的城镇化难以为继。因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城镇建设用地以盘活存量为主,同时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
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来看,盘活存量、提升效率的空间非常大。目前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之间统筹不够,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够,节约用地的潜力还很大;大中小城市现有建设用地没有充分利用,土地综合承载力还有大幅提高的空间;未利用地和废弃地资源潜力大,农村空闲住宅、闲置宅基地多,节约用地的空间还很大。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