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改革新愿景强调“市场决定性”
王子约
●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改革税制、稳定税负,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以开放促改革,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重的治理任务,中国唯有改革才能继续前行已经成为各界共识。在转型的重要关头,昨日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让中国的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根据新华社昨日发布的三中全会公报(下称“公报”),两个新的机构即将诞生:它们是负责改革总体设计并督促落实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及确保国家安全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往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如今提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未来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市场化思路彰显无遗。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多名专家的综合意见认为,相比以往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特别鲜明,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则认为,改革方案整体沿袭了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思路,但在十八大的基础上,针对各个领域的突出问题,有明显的指向,内涵更加丰富,改革的内容更加充实。
重申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来,不仅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转,而且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昨日发布的公报再次重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报认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这说明国企的定位未变,国企改革料只在机制层面,而非体制层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称,垄断国企、大型央企的市场化改革不会走得太快,市场化的路径考量上“网运分离”恐怕是主要方向。比如采掘、矿产、土地所有权方面可能还是要保持公有制,但是油气管道、电网运营、加油站等资源使用领域,可能会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运营效率,也是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此外,公报特别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随着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确定,私营企业的市场地位也会得到进一步巩固。
土地政策将有重大变化
“在所有的经济问题中,没有什么比农村的土地改革看起来更重要的了。”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在关注中国改革时如是说。目前而言,我国的土地制度由于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土地资源的配置扭曲,以及土地收益分配的扭曲。
根据公报内容,土地制度将有重大变化,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同地同权。公报指出,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认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提法参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次将“逐步”两字去掉,显示决策层的决心更加坚定。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公报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仝志辉认为,三中全会涉及“三农”改革的有关表述充分体现了改革的整体性、城乡发展的高度融合和相互影响,也突出了重点领域的改革,给有关方面的具体改革明确了方向,也展现了非常广阔的改革空间。可以预见,根据三中全会提供的方向,密集的“三农”改革措施将会有步骤地推出。
强调财税改革重要性
作为经济改革中的重头戏,财税改革一直受到各方的密切关注。公报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管清友认为,财税体制将会作出重大调整,上收事权是改革方向,预算民主或有突破。
不少专家认为,首次强调财政的重要性是本次改革的一大亮点。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这种表述较为新颖,解释了财政不是大家之前所理解的简单的收支问题,是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联系在一起的,强调了财政的重要性,有“政”的意义在里面。
其中,发挥地方和中央两个积极性的提法强调了地方的作用,这将极大调动地方的热情。中国地理和政治的特殊性决定不可能什么事权都收归中央,如果上收,未来医疗、养老等一大半的支出可能都在中央,中央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全方位开放融入全球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以开放促改革”是其中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如今,随着国际政经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造的国际贸易新秩序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新要求。
仅半年以来,中国高层领导人重提以开放促改革,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研读,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火速推进,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昨日的公报也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在上海自贸区成立的一个多月里,诸多改革事宜已经逐步推开。比如负面清单2013版的出台,放宽投资准入,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外资进入和中国资本走出去取消审批制实行备案制,服务业六个领域的开放已经公布并开始落实,监管模式也已落地,海关先入区后报关等,展现出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态势。
此外,有专家对本报评述称,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加快内陆和沿边地区开放已变得日益紧迫。促进开放空间从沿海向沿边延伸,对于优化开放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东西呼应、海陆并进的空间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多领域部署
不仅对经济制度建设有全方位的部署,本次三中全会在民众关注度颇高的司法、反腐、军队等领域也推出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公报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汪玉凯认为,报告里面特别强调的要尊重宪法的权威等内容非常重要,中国在走社会主义法制之路,提出法制中国概念。要建立法制社会、法治中国,不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司法审判制度不能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公平就很难得到保障。
此外,公报还提出要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同时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相关内容推荐: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海关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