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育减负教育制度规范中小学生学校教育创新型人才国民素质考核机制占坑班教育观念权利
【热点背景】
1、“上次物理竞赛我比他少了3分,这次数学考试总算报了一箭之仇”“期末总算杀进班级前十名,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这是北京一名初中学生的日记。
2、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附中初中部按考试成绩优劣分为四个等次班级:优才班、龙班、虎班和普通班。优才班学生可直读高中,优才班和龙班学生初中阶段不需要交纳费用,虎班和普通班学生如果不是划片区生源,初中3年则需要交纳4.5万元“择校费”。北京市民英女士为了孩子的小升初“占坑班”,从孩子三年级开始,她不得不给女儿报了3个奥数培训班、一个英语培训班外加一个作文班。“这些都是‘占坑班’必考的科目,知识书本上没有、课堂上不教,但考试会考,只能靠辅导班。”英女士说,她也为此成了典型的陪读妈妈,每次把女儿送到培训班,她就自己在外面闲逛。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家长也被绑上‘战车’。”她说。
3、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日前在一大讲坛上说,教育的最大目标应是孩子的终生幸福。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够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调动起来,孩子会多一点快乐,成长也就更加顺利。此言一出引发社会强烈共鸣。
海口市教育专家兰祖军说,教育不能像榨油机一样把孩子身上的潜能统统榨干,在小学阶段就把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生活兴趣逐渐抹杀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近八成睡眠不足。参与调查的专家表示,没有充足的睡眠,就难以保证健康的成长。长期睡眠不足将会造成免疫力低下,影响身心和智力发育,给孩子的未来幸福埋下隐患。
采访中诸多教育界人士呼吁,“减负”就是要还给孩子更多动手、动脑、交往、感悟的时间。我们的教育要有宽容之心,更要鼓励和引导学校、学生个性张扬、百花齐放,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找回“丢失”的幸福快乐。
4、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
教育部(微博)2013年8月21日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了网友的广泛热议。记者在对一些小学校长和教师的采访中发现,教育界人士对十条规定的感受是“喜中有忧”,普遍认为一些操作细则需要从实际出发,作出相应调整。
5、学校没被赋予充分的权力,却承担着近乎无限的责任。社会给学校的巨大压力,最终会转嫁到学生身上
如今的学校、老师都生存在夹缝之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孩子天性的充分发展与家长望子成龙高期待的夹缝、科学的教学理念与社会对升学率关注的夹缝。
之所以造成这个结果,除了社会上普遍的成才观、人才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以及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自主权。换言之,学校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做主”。
在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中,学校面临着两难处境:一方面,它要在政府包办教育的大环境下承担近乎无限责任,学生出了任何问题首先都会找学校,而不是政府;一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政府和社会也会去找学校。另一方面,学校又缺少自主权,具体表现在教师没有教学自主权、校长没有管理自主权、学生没有学习自主权。这就造成了学校的尴尬——没有被赋予充分的权力,却始终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依据人成长发展的规律,教师本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了解学生潜能优势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评价;校长也应该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办学理念。但现实的状况是,教师、校长都没有这个权力,始终迫于各级管理部门、家长与社会的压力办学。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即便校长有正确的育人观,尊重教育规律,也无法依据自己的想法办学;即便教师知道怎样对学生长远发展更有利,但也只能无奈地遵从现状。长此以往,社会与家长在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尊重教育规律方面的观念愈加淡薄,学校最终沦为“教书”的场所,丧失了“育人”的功能。
要彻底解决这些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必须从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入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将学校明确界定为有限责权主体,政府给予学校充足的权力,学校依法办学,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在明确了学校的主体地位后,学校就具有了依据教学实际需要和教育规律自主决定教学、管理、评价的权力,切实做到学生有学习自主权、教师是教学的责权主体、校长是管理的责权主体,后者依据前者,并为前者服务。
只有建立这样的制度体系,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才能建立平等、均衡、监督、制约的关系,人们才能以平常心开展教学、评价、管理。
我们始终要牢记,社会给学校的巨大压力,最终会转嫁到学生身上。只有切实改变学校和教师在夹缝中生存的状况,才有可能让学校成为快乐的地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考点分析】
一、概括题
请你结合材料,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当前教育情况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答题思路】
此题是概括题,主要概括影响。在做这道题之前首先就要知道影响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是表现带来的,如果表现是正面的,那么影响也应该是积极的,反之亦然。所以根据所有的材料来看当前的教育情况是出现了很多问题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给定资料里找到消极影响就可以了。因为要求中有条理的界定,所以需要考生在找出关键词之后,在形式上分条,在内容上要分类。
【参考解析】
当前教育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兴趣爱好培养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身体健康。长期睡眠不足有损身体健康
二、心理健康。过重的学习任务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精神健康和人格障碍。
三、兴趣爱好。长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
四、创新性。阻碍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使学生缺乏创新性,不利于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分析题
结合材料,用不超过400字的篇幅,谈谈你对“只有切实改变学校和教师在夹缝中生存的状况,才有可能让学校成为快乐的地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中“夹缝中生存”这一词语的理解。
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答题思路】
该题是一道分析题,主要是词句分析。在做分析题的时候主要方法是在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引申,至于引申多少,引申出什么主要是依照材料而言的。一般来说其思路都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合这样的思路,去材料中找到相应的解释,分条写上即可。
【参考解析】
一、夹缝中生存:是指一方面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要求学校和教师按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另一方面家长以及学生要求学校和教师对学习的高要求。
二、具体表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孩子天性的充分发展与家长望子成龙高期待的夹缝、科学的教学理念与社会对升学率关注的夹缝。
三、产生的原因:社会上普遍的成才观、人才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自主权。社会与家长在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尊重教育规律方面的观念愈加淡薄。
四、采取的对策: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将学校明确界定为有限责权主体;政府给予学校充足的权力,学校依法办学,政府依法管理学校。
三、对策题
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谈谈有效实现教育减负的措施。
要求: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措施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答题思路】
该题是一道对策题,题干中要求考生写出解决教育减负问题的措施。在题干中已经出现了问题,那么该题主要就只有一问,就是只答措施即可。要求中有条理的要求,也要进行分条分类;行文流畅,主要说在表达中要尽量流畅;措施全面,要求多角度,涵盖全部,宁多勿少;针对性,针对题中的问题进行提措施;可操作性,要求要接地气,可实现。
【参考解析】
一、国家方面:继续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教育发展政策。
二、学校方面:完善教育评价考核制度,适当取消百分制,排名制等。
三、家长方面:加大教育宣传,转变家长教育观念,重视子女思想道德以及素质教育。
四、社会方面:弱化分数、升学率等指标,形成多元化人才发展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四、公文写作
假如你是某市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根据给定材料写一篇《关于我市小学教育减负指导意见》。
要求:内容全面、有针对性,字数不超过500字。
【答题思路】
该题是一道公文写作题,需要考生撰写一篇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是下行文,针对现在出现的问题和以后的工作方向方法等进行宣贯。其对象是跟小学教育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在写作的时候注意将总原则和具体措施搭配撰写。
【参考解析】
关于我市小学教育减负指导意见
各单位、各部门:
近年来,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市为切实贯彻落实教育减负号召,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均衡编班。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各方监督。
二、规范考试。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
三、等级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四、严禁违规补课。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公办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五、强化督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
某市教育局
X年X月X日
范文评析
【答题思路】
在写作题中,考生可以选择的角度很多,文体类型也可以根据考生自己擅长的去选择。但是在撰写过程中,必须审清楚论点是什么,而论点的来源在材料中。所以,在写文章之前,必须要整体把握给定资料,弄清楚资料的主题是什么,在写之前就要做到心中有数。
当务之急是要给教育减负
时下舆论对教育多有指责,且大多冠冕堂皇、言之有物。遗憾的是这些指责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所提出的许多主张难免自相矛盾,已经或必将为实践所否定。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总是在这种怪圈中瞎折腾?笔者以为主要是因为我们强加给教育太多的负荷,导致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重负之一是将教育作为社会身份的鉴别器。教育原本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行为,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宗旨的。由于社会管理的需要,国家必须将人们规范为各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从而使得社会机器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发现了教育与规范身份有着十分密切的正相关: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高低可以作为确定身份的依据。因此将教育作为人们社会身份的鉴别器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正是由于人们这种对于教育过于绝对化的要求,导致教育最终发生了异化:教育与其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宗旨渐行渐远,而主要作为一种身份鉴别器而存在。不是吗?一个农村子弟考上大学后,最根本的感觉并不是可以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跳龙门”后的喜悦,一张录取通知书将决定其本人及其子孙后代的命运。教育在如此的重负之下,失态是必然的。只有减去了强加在教育上面的行政重负,教育才有可能恢复其本来面目,现实中教育的弊端才有革除的可能。
重负之二是将教育作为社会公平的度量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要讲公平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为此,我国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主要由政府投资办学,所有教师统统“吃皇粮”,即由政府财政负责教师们的工资福利,义务教育阶段一般只收取书本费。讲句良心话,现实社会中所有行当中,恐怕只有教育做到了这个份上。尽管如此,人们看到的更多的还是教育方面的不公平,而且说起来都是振振有词。其实许多貌似教育不公的现象,却是由各种综合社会因素造成的,单从教育方面着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比如说贫困地区农民子女的失学问题,主要并不是因为交不起义务教育所收取的书本费,而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地理环境恶劣,为读书必须翻山越岭、起早贪黑;有的是因为子女多、经济差,必须让未成年的女子参加家庭生产劳动;有的是因为“新读书无用论”作怪,贫困农民看不到读书能带来什么好处。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减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再比如经济发达的广州市东山区,政府平均每年为每一个小学生财政投入七千多元,为每一个中学生财政投入一万多元,其义务教育据说已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而全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达不到这样水平的。应该说在该区的民众不会有什么不满了吧?然而恰恰相反,该区的家长纷纷像逃避瘟神一样逃避非重点学校,今年小学升初中时,该区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报考“名校办的民校”,尽管要交高达四万五千元的“赞助费”。这些情况的出现,让那些以为“全免费义务教育”就能够包治一切教育顽疾的人哑口无言。可以说,任何时候,任何地区,教育的公平都是相对的,企图以绝对的公平要求教育,并要求教育去解决各种社会不公的问题,无疑是强加给教育的又一重负,只能导致教育进一步失态,其弊端和问题也只会越来越多。
重负之三是将教育完全归结于学校教育。不可否认,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教育的全部。青少年、儿童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以外,还要接受家庭、社会等一系列的综合教育,而许多学校以外的教育是学校根本无法取代的。然而实际上,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无视社会、家庭等综合教育的作用。比如一谈到现实青少年、儿童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人们总是喜欢从学校、课本、老师、同学等及教学体制、学制设置等上面找原因,很少考虑到学校以外的因素。客观地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教育的问题绝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问题,将一切教育问题强加给学校教育,同样是强加在学校教育上的重负,也只能导致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失态,这是我们的又一误区。
我们可以想一想,教育在如此的重负之下,能够不出问题吗?能够正常发展吗?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给我们的教育减负。
【文章评析】
本文标题和中心论点明确,主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减负,结构清晰完整,逻辑清晰,结尾采取反问的形式,更加吸引阅卷者眼球,语言规范又通俗易懂,是申论文章的典范。
【政策精选】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在继续采取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治本之策的同时,根据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定于2013年3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宣传典型经验、规范办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为主题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现就该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开展专项督查,规范办学行为。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2013年4月1日至5月10日期间,从省、地(市)、县(区)、学校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自查工作(自查项目和自查表见附件),并于5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教育部。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教育部将从5月中旬起组成督查组对部分省份进行抽查,抽查情况将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二、加强招生管理,规范入学秩序。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指导学校依法有序做好招生入学工作,科学划定本行政区域内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范围并向社会公布,明确招生时间,推进网上招生,主动公开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探索建立区域内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比例。要加强监管,及时纠正违规行为,严禁义务教育学校举办任何形式的选拔生源考试,严禁将“奥数”及其他变相培训与入学挂钩,严禁将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严禁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占坑班”。要设立举报电话或其他举报平台,认真受理举报信息,及时核查,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违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并对查实的问题进行公开曝光。
三、完善培训管理,推动行业自律。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商工商等部门探索加强对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措施。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各类培训成绩与义务教育入学挂钩为名进行虚假宣传,不得举办与入学挂钩的培训班,不得超出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学科培训,不得有上新课、赶进度等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培训行为。鼓励和提倡更多培训机构加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规范培训机构的资质、服务、质量和收费,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绿色培训。
四、创新工作方式,推介“身边的好学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新媒体拓展方式,丰富内容,深入开展“身边的好学校”主题介绍活动。介绍素材要以学生、家长、亲属、教师、校长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主,以客观、生动地反映被宣传学校的鲜明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引导家长形成“适合孩子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的正确观念,理性安排子女就近入学。教育部将通过设在新浪网、腾讯网的官方微博“微言教育”推出专栏对各地报送的“身边的好学校”进行报道,同时也将开展“身边的好学校”微话题及微活动等。
五、探索科学评价,完善考评体系。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订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方案,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研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以完成本学段国家规定教育目标为基本标准、以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逐步扭转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积极开展中考制度改革,推进综合素质评价,鼓励用等级制呈现中考成绩,扩大优秀初中毕业生保送人数。
六、及时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典型。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减负”经验的收集、整理工作,科学论证、深入挖掘、及时总结先进典型,并采取新闻发布会、采访、专栏、微话题、综述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先进经验的总结交流与推广工作,以点带面,努力把“减负”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各地要将“减负”的有关规定、解决问题的进展情况予以公告,主动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和舆论监督。要协调有关媒体大力宣传“减负”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对一些“减负”工作不力,甚至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地区和学校予以曝光。
相关内容推荐: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递补公告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补录公告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录取公示|录用公告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点分布|考场设置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税务系统考试公告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