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土著,本硕连读,出于密云布衣,成于水木清华,少时看破红尘,皈依我佛,上帝用七日造世界,佛用四十九日参悟菩提,大师出家三日即看破四空六净,遂还俗投入尘世茫茫苦海。正所谓“我是尘间摆渡人,为君闲计百年身。会当一笑恩仇泯,故使青灯伴晓昏”。
魔术教研法
蔡金龙曾是清华尖子生,现在是华图教研掌门人。他还是一个大学生时,李委明就把他引入了华图,但他融入华图,前后整整花了3个月的时间,由于他幽默、风趣、搞笑的授课风格,在华图的去留上成了争议。
他于2009年1月1日进入华图,做教研总监,但他2009年7月4号才大学毕业,说明他还没有毕业时,就是华图的一分子了。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上升为华图的高层管理人员,并掌管着华图的教研命门,除了与他自己的悟性极高、反思力极深、行动力极强有关之外,还与易定宏用人的包容、胆识、魄力密不可分。
蔡金龙是北京密云雾灵人。他于1984年2月29日出生,是个一生中要少过很多生日的人。自他懂事以来,他过的生日屈指可数,初中过了一次,高中过了一次,大学过了一次,来到华图后过了一次。他的生日,有点像世界足球杯,四年一次,等得好苦,但也过得隆重。
2002年入学清华,2006年入学研究生,2009年毕业,没等毕业就进入华图,工号为0659号。蔡金龙是由李委明引荐来华图的。他每逢周六、周日到华图来上课,有点像明星跑场。
他的跑场是在清华出了名的。他天资聪慧,学习好,一般小考准备3天,大考准备7天,最多的时候打7份工,每晚坐地铁从建国门到五道口,那个守场子的大爷每天等他拿到了自行车才锁车棚的门,同学早晚都找不到他。
在大学念书的时候,每半年学一件新东西,家里有很多乐器,只是会,不是精,只是追求一个过程,他最擅长的是变魔术,如皮筋穿越,就变得炉火纯青。当那年魔术师刘谦春晚表演这个节目时,同学发来短信:你徒弟上场了。
这些业余爱好,后来对他在华图搞教研有很大帮助作用。他将魔术演变为研究方法,从洗牌、换牌、偷牌、切牌、藏牌的组合变化中,悟到了课程结构化的确立、学习结构化的分解,模块化的训练,找到了教学研究和探索的快乐。
当时,蔡金龙在中关村的长远天地试讲,他仍然保持着新东方风格,幽默、风趣、搞笑,当时弄得主考官也笑得前仰后翻,但这次华图并没有录用他,与他一起去面试的张超留下来,而他则要继续作做准备,定于2007年8月底再去参加第二次试讲。
华图这次没有录用他,不是他讲课不行,而是他的这种喜剧式的讲课风格,并不适合华图正统、严肃的公职培训要求,但他身上蕴藏着那种巨大的潜能,也是显而易见,所以对他仍然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选择做教育培训符合他的理念。他希望将他的思维方式,可以用在学习上,用在考试上,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为此,他在读研究生时,就做过家教,做过收费很高的VIP培训,带过一个师长的儿子,帮他提高了190分,最后考入了北航。
但他觉得这个天地太小了。他需要一个平台去发挥,迎合市场趋势和需求,从长远去研发,把学习理念去做一个梳理,形成一个方法,一个系统,面对考试结构化去寻求突破,寻找捷径,帮助更多的人去获得成功。他从亲身接触中,感到华图这个平台和人群,很适合他的理念和发展。
选择华图,除了行业和平台之外,他最看中的是华图的人愿意有一批人在一起共事,一起谋求发展,一起打天下。他的理念得到了华图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于2009年1月1日正式进入华图,做了教研中心的总监。此时离他毕业还有半年多时间。
走大教研路
他进入华图后,第一次讲课就是一个滑铁卢,学员评分只得了3分,由开初的踌躇满志,跌入了冰冷的低谷。但他是一个极有悟性的人,第二天又飞山西,在飞机上深刻反思,调整思路,重新备课,在太原上基础班的罗辑课时,学员给他打了4.78分。
从此,他真正找到了在华图上课的感觉,并连边获得高分,半年后,他就在华图得到了认同和肯定,这为他后来做教研总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他的悟性还体现在他做教研上。他从一个刚出校的研究生一下子上升为华图教研的掌门人,这也出乎他的意料。他明白,他要在华图真正立稳脚根,让人尊重,光凭职位是不行的,需要有真正让华图产生突破性的教研成果来加以诠释和证明。
在这件事情上,他很感激于洪泽对他的提醒和提升。于洪泽曾对他说过:“教研要突破,也要讲故事,可以归纳为3个关键词,那就是‘成体系,可操作,可传播’。”
在教研突破上,“成体系,可操作”是蔡金龙提出来的,“可传播”是于洪泽补充的。这三个字,他认为价值连城,让他眼睛一亮。因为他曾想了二、三个月的教研问题,经于洪泽一点拔,顿时茅塞顿开,终于想明白了。
蔡金龙说:“‘可传播’是于总加的,称得上是一个科学发展观。可传播就是可持续性发展。这个话,他一说出来,给了我很大震撼,成为了课讲得好与不好的标准,成为了检验教研成果的一个准则。”
在华图的教研方向上,这是他于洪泽交流最多的一个问题。走清华模式还是北大模式,他当时并不明确。北大模式:先定事,然后找人。清华模式:分解研究,循序渐进,步步提升。前者快,后者扎实。前者可遇不可求,后者可把握。北大是挖人的艺术,清华是做事的功底。
于洪泽大多是抛出问题,但并不替他作决定。所以,华图在教研上,他有了走“中间模式”的思路,用清华、北大之所长,走自己的路,走有特色的路,走大教研的路,并将教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和辉煌。
蔡金龙在教研上力推两件事:建立专门的机构,对网络上信息进行搜索、加工和整理。他认为,互联网是个巨大的矿藏,对搞好教研至关重要,但对信息整理和分析的人很少,于是,他成立信息中心,就是将无序的信息,搜集起来,加工成有序的信息,只做整理,不做创新,对教研很朋意义。
对信息加工和整理,让它成为系统,就是教研的一个很好工具。学生缺的就是资料,老师缺的就是思路,如果将它们细分,分成模块,彼此配合,效果就不一样了。这样,零散无序的信息资料,顷刻之间就变成了一种有利可图的教学资源了。他做教研的目的,就是要使其内涵丰富起来,他信息中心放了3、4人,就是专门做这个事情的,让他成为老师教研、考生学习的支撑点。
更多请关注 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 教师考试 选调生 村官 课程 图书教材
(责任编辑:王明)